专家讲座|吴桥:龟兹,丝绸之路艺术明珠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专家讲座|吴桥:龟兹,丝绸之路艺术明珠

* 来源 : 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 作者 : lgdx2017 * 发表时间 : 2025-04-23 * 浏览 : 1

吴桥

‍‍

浙报集团文旅传播中心主任、潮新闻文旅传播中心主任、主任编辑

本文根据吴桥在“新时尚·新丝路·新学说”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前段时间,我与李加林老师一同踏上了阿克苏的土地,开启了一场追寻龟兹文明的旅程。今天,我想从四个维度分享这段经历,带大家领略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及其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龟兹:文明交汇的世界枢纽

季羡林先生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五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这片位于天山南麓的沃土,北通乌孙(今伊犁)、南接于阗,丝绸之路中道穿境而过,成为西域的“十字路口”。作为佛教东传的关键驿站,克孜尔石窟的开凿便源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克孜尔千佛洞的菱形格极具特征,正是龟兹艺术融合佛教宇宙观与本地审美的经典符号。

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汉代西域都护府与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均设于此。贸易的繁荣、佛教的兴盛、艺术的璀璨,共同铸就了龟兹“贸易之国”“艺术之国”“佛教之国” 的美誉。至今,这里仍留存着印度犍陀罗、波斯、中原汉地文明的大量遗存,克孜尔石窟的壁画、苏巴什佛寺的遗址,都是打开中亚、西亚及东亚文化渊源的钥匙。

二、寻迹《大唐西域记》:阿克苏的探索之旅

今年,我们以“跟着《大唐西域记》游阿克苏” 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从杭州到阿克苏4700 公里的距离,串联起江南烟雨与西域风沙。这片曾被玄奘称为 “屈支国”“跋禄迦国” 的土地,出现在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如今阿克苏拥有天山世界自然遗产与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尕哈烽燧、苏巴什佛寺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每一处都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记忆。去年起,援疆指挥部推出“双珠计划”,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打造阿克苏品牌。

独库公路: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我们推出的报道中,独库公路备受瞩目。《大唐西域记》提到“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龙使朱马行合,产龙驹”。独库公路全长 561 公里,跨越十条江河、三个大草原、三个盆地、四个达坂,涵盖戈壁、雪山、湖泊、高山、草原、森林、河谷、峡谷等壮美景观,途中经过大龙池。不过,有人认为此大龙池并非玄奘所记,因据记载,大龙池应在人烟稠密处,而此池在深山。但大龙池与《大唐西域记》无疑为独库公路增添了文化色彩。

独库公路的最大景观是雅丹地貌,靠近库车时还会经过盐水河谷景区,这里是汉唐时代的关隘,盐水碱度高,地表结着白花花的盐,是亿万年前海底世界几经巨变形成的,地质与文化层次丰富,吸引着众多游客。

寻迹库车:从龟兹到现代的文明接力

独库公路终点是库车城,这里是古龟兹的核心地带。千百年前,苏特人、突厥人、波斯人、印度人等穿越黄沙而来,书写东西方交融的历史。从前这里叫龟兹,如今名为库车。

库车王府全称库车原世袭回部亲王府,建于道光年间,分为王府建筑、龟兹博物馆、末代王爷陵园三部分。从鄂对算起,到解放时库车王共传12 代。末代王爷解放后活到 80 多岁去世,其第五任王妃仍在世,游客可付费与其合影。

龟兹博物馆中,有一具1978 年苏巴什佛寺遗址洪水冲出的贵族尸骨,印证了《大唐西域记》中“习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匾(扁)也”的记载。馆内还展示有直径约 20 多厘米的城市下水陶管,表明龟兹陶瓷业和城市的发达。从《大唐西域记》《晋书》《汉书》等典籍可知,龟兹盛产铁、铜等重金属,冶铁冶铜业发达,奠定了其经济基础。

库车大寺建于明代,面积超1.3 平方公里,全用火砖砌成,是全疆第二大清真寺,仅次于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它位于库车老城最高点,设计巧妙,以声音传播为目的,做礼拜时声音可传至周围。其纹样融合东西方及胡汉特色,大厅木头横梁纵横交错,有精美花卉图案,顶部由 84 根木头支撑,圆柱着色多样,窗格采用中式纹样,如雅字纹、盘缠纹、冰裂纹等,藻井有波斯太阳纹,柱头有莲花纹,美不胜收,宛如万花筒。

苏巴什佛寺:千年佛教圣地

苏巴什佛寺在《大唐西域记》“屈支国”部分有记载:“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在库车文旅行业,工作人员对这段描述烂熟于心,可见苏巴什佛寺是当地文化瑰宝,被称为 1000 年前寺庙的顶流。

克孜尔石窟约开凿于公元3 世纪,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比敦煌早 100 多年,典型形制为中心柱窟,是礼拜窟。石窟看点包括故事画、龟兹乐舞、东西交融等元素。壁画颜料贵重,使用金、青金石、朱砂等。如今洞窟中的金饰因毁坏和信仰更迭被挖走,但在一个不太对外开放的洞窟中,仍能看到青金石艳丽的蓝色布满鹊形拱顶,震撼人心。

克孜尔石窟故事画常以菱形画格呈现,菱形是佛教须弥山的一种表达,每个菱形格基本都有一个故事,且只画最重要环节,与其他地方不同。例如“提婆达多佛”这幅画,讲述了提婆达多因争强好胜害佛陀,遭到因果报复的故事,属于佛的因缘画。阿克苏博物馆通过数字复原技术,一比一复原了克孜尔石窟的 17 窟和 38 窟(常被称为音乐家合唱窟),让人们能在博物馆感受龟兹石窟的独特魅力。

17 窟约建于公元 6 世纪,为中心柱窟,主室前壁、半圆端面绘有菩萨说法图,左右两侧壁有因缘和本生故事画,内容丰富。38 窟约建于公元 4 世纪,形制为中心柱窟,窟顶布满按明暗排布的小方格,用以绘制须弥山,中部绘有天象图,是佛教宇宙观的体现,从里到外分别是月天、立佛、风神、金翅鸟、帝释天、日天,主室左右侧壁各绘三步说法图,上方为著名的天宫伎乐图,图中可见排箫、印度横笛竖笛、希腊米拉琴等乐器,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证。

克孜尔尕哈烽燧:历史的守望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汉代长城系统的一部分,虽无城墙,但历经千年,残高仍有13.5 米。它采用古老的夯土版筑构图方式,泥土中夹杂树枝,十分牢固。在古代,敌人来袭时,白天点烟、晚上点火传递信号。

苏巴什佛寺:千年辉煌再现

苏巴什佛寺在库车河两岸,东西两座寺庙规模宏大,西寺11 平方公里,东寺 9 平方公里,共 20 平方公里。考古学家刚发现时,曾以为是城池,实则为寺庙群。目前东寺仍处于考古阶段。寺内大殿有专门的问城,殿内有许多木头桩,用于固定佛像,从残存部分可想象其从前的宏大与繁华。中心塔位于寺庙中心位置,周围有修行窟,当年说法时场面宏大,如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震撼。日本探险队曾在中心塔下发现舍利盒,1903 年带回日本,1957 年擦掉一层颜料后,发现上面有乐舞图,名为《苏幕遮》。《苏幕遮》也是词牌名,由此可见江南与西域的文化关联。

三、在江南遇到西域:文化的交融与发现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江南与西域有诸多元素息息相关。例如,苏巴什佛寺发现的佛塔形制与西安大小雁塔相似,被称为“小雁塔”,体现了佛教文化经西域传入中原后,又反向影响西域的“回流现象”

遗址出土的舍利盒上绘有龟兹乐舞“苏幕遮”,展现了佛教与世俗艺术的结合。这种乐舞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成为唐代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苏幕遮》词牌源自龟兹的“泼寒胡戏” 曲调,经唐代传入中原后,演变为宋代文人抒怀的载体。

四、克孜尔的守护者:文化传承的力量

此次行程中,克孜尔的守护者们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常年坚守在荒漠,守护文化瑰宝,其故事感人至深。他们的坚守,让克孜尔石窟等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传承着古代文明的火种,对弘扬龟兹文化、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工商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徐仁辉老师所说:“龟兹文化正作为一种粘合剂,保证了数百年间不同文化的共生、交融、吸收和传播。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龟兹文化是中华民族大一统背景下,各民族融合的一块瑰宝,彰显了民族的团结文化、共建协作共建的精神,对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