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要闻|“新时尚·新丝路·新学说”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2025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时事要闻|“新时尚·新丝路·新学说”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2025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 来源 : * 作者 : lgdx2017 * 发表时间 : 2025-06-29 * 浏览 : 1

 6月28日,202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丝路文脉与浙学精神:丝绸文明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学术年会专场暨“新时尚·新丝路·新学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艺尚小镇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浙江理工大学主办,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办,临平新城管委会、《丝绸》杂志社协办。来自丝绸、时尚、文化、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共聚一堂,大家围绕丝绸文明的深厚历史积淀、如何推动中国丝绸与时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等核心议题,共同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之道。

会议由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加林教授主持,李加林代表中心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致欢迎辞。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周必彧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表达了对会议成功举办的期许和对丝绸时尚研究事业的支持。浙江省社科联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先春肯定了中心在技术性与人文性交融的已有成果,并高度肯定本次会议主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周必彧副校长致辞

陈先春副主席致辞

在专家演讲环节,由清华大学贾玺增教授、北京服装学院宋炀教授、东华大学卞向阳教授、海南大学和溪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教授分别就《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丝绸设计与品牌叙事——以新中式盛唐牡丹品牌“牡丹亭”主题设计为例》、《稽古振今:17-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风”纺织品与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研究》、《时尚美学与时尚生态体系》、《兼容并包,时尚多元——两宋时期的服饰风尚》、《中国古代丝绸纹样里的丝路文明交流互鉴》五个主题进行了专题演讲。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丝绸设计与品牌叙事——以新中式盛唐牡丹品牌“牡丹亭”主题设计为例》

贾玺增 (清华大学教授)


贾玺增提出,审美力是丝绸设计的首要要素。“牡丹亭”品牌以昆曲《牡丹亭》中的爱情与梦境为灵感,融合牡丹、蝴蝶、园林窗棂等意象,运用柳叶纹、轱辘钱纹等传统纹样,借云锦妆花工艺展现生命希望与东方诗意。在巴黎时装周上,品牌以“情起无畏”呈现女性觉醒意象,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的“东方浪漫主义”叙事。演讲指出,品牌实现文化语义与视觉符号的双向转译,为非遗活化提供了当代表达路径。


《稽古振今:17-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风”纺织品与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研究》

宋炀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宋炀将目光投向海上丝绸之路,聚焦17-19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风”纺织品,指出其是东西方跨文化交流重要载体。西方借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丝绸等,经二次创作形成独特风格,如法国洛可可与中国纹样结合、西班牙马尼拉披肩。东方也吸收西方技术,出现西化风格。研究还剖析文化误读现象,强调其为文明互鉴见证,为当代国潮设计提供借鉴。


《时尚美学与时尚生态体系》

卞向阳 (东华大学教授)


卞向阳指出,数智时代“时尚”已演变为人类与算法共构的具身体验系统,融入虚拟身体与数据审美等新维度。时尚美学应融合身体感知与技术逻辑,在AI设计与元宇宙中实现人机共创的情感交互。他倡导构建时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产品、人群与社会的自循环,并借文化菱形模型解析时尚分配机制与消费心理,以丝绸产业为例,强调挖掘“神性”美学与升级审美体验是传统产业在数智时代转型与文化表达的关键路径。


《兼容并包,时尚多元——两宋时期的服饰风尚》

和溪 (海南大学教授)


和溪在研究中指出,宋代服饰文化颠覆“保守单一” 认知,实为多元碰撞的活力史。其既存宋太祖 “浣衣禁翠” 的节俭规制与士大夫淡雅美学,亦有 “珍珠妆” 等奢华潮流,更见市井女子突破礼制的服饰创意。所谓 “服妖” 纹样与胡服演变的官服均印证中华服饰兼容并蓄的智慧。她强调,宋代服饰雅俗交融、胡汉互鉴的开放体系,为当代国潮设计提供了重要历史镜鉴。


《中国古代丝绸纹样里的丝路文明交流互鉴》

季晓芬 (中国丝绸博物馆教授)


季晓芬系统梳理了丝绸纹样作为跨文明交流载体的历史演进与学术价值。她通过考古实证指出,汉代云气动物纹承载着中原升仙思想,尼雅遗址出土锦纹则融合了波斯织造技艺,北朝至唐代流行的联珠纹,融合萨珊翼马、希腊太阳神等异域图像与本土意象发展出如陵阳公样等经典纹样。她强调,丝绸纹样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物质见证,为“新丝路”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丝绸纹样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服饰风尚背后的历史演进逻辑,以及中华传统工艺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活化机制等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厘清了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维度中传统文化再造的方向,强调应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在时尚设计、文创开发、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推动传统元素的当代表达与价值重构,为新时代丝绸文明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思想动能与学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