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锦集(一)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丝绸文化与文创纹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课程锦集(一)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丝绸文化与文创纹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

* 来源 : * 作者 : lgdx2017 * 发表时间 : 2024-06-11 * 浏览 : 1

    5月27日上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浙江理工大学承办的“丝绸文化与文创纹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启动仪式在浙江理工大学下沙校区致远厅举行。浙江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吴锋民、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周必彧、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吴金根、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加林、校丝绸博物馆馆长葛建刚、校社科发展中心主任朱伟明、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苏淼、校《丝绸》杂志社社长李启正等专家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项目组主要成员、培训班班主任任宁主持。

下午,开班第一课由浙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加林教授以《当代中国织锦技艺传承与创新》为题进行专题授课。

李教授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丝绸文化和中国丝绸技艺切入,讲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丝绸文化体系中,织锦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图案、优雅的外观被视为丝绸织物的瑰宝。李教授被誉为“国礼大师”,有许多优秀作品作为国礼送出或被各大博物馆收藏。李教授提到中国丝绸引领世界时尚长达两千余年,丝绸产业正迎来新的契机。

合影留念

5月28日上午,校社科中心主任、浙江省时尚产业联合会秘书长朱伟明教授开启了本次项目课程的第二讲,以《数智化背景下纺织服装商业模式重构与创新》为题,深入剖析了数智技术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变革性影响。朱教授指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已不适用于当前消费者个性化的多元需求,消费者对于终端产品个性化高品质的追求促使传统制造业发生转变。基于数智技术的小批量柔性化供给成为了纺织服装产业的主流前沿,以面料数字化、研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营销数字化为代表的数智化转型路径正在冲击与重构中国时尚产业。

朱教授强调传统丝绸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与文化内涵、生活方式、时代美学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等诸多元素有机结合。当下的丝绸品牌需要融入全新数智技术来打破传统的框架局限,通过多元渠道的数字传播、数字藏品的跨界联名、数字展厅的交互体验等方式赋能传统丝绸企业进一步发展。

下午,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香龙教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题,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丝绸从业人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5月29日上午,织锦非遗研修项目负责人、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祝成炎教授,以《丝绸生产与设计技术发展——谈丝绸产品创新和高效生产》为主题,围绕手织技艺与产品创新、丝织技术的现代发展与高效生产、提花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产品创新、纺织丝绸产业态势与产品设计的思考、丝绸设计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等五个方面展开。带领学员们回顾了丝织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丝绸产业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祝教授通过讲解丝绸产品的呈现形式和丝绸文化的主要体现,进而强调丝绸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下午,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葛建刚老师以《解读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为主题进行参观讲解。葛馆长讲解了丝绸博物馆的创办时间、建设定位、陈设概念,带领学员们感受辉煌的中国丝绸历史,通过丝绸与人文艺术方面的结合为例,探讨丝绸与各种艺术的融合发展,通过理论形式的脉络梳理,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丝绸博物馆的创新设计。



2017年,在浙江理工大学办学120周年之际,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家“丝绸博物馆",是中国高校唯一的丝绸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丝绸博物馆,集时代性、科普性、学术性、艺术性、逻辑性、参与性六大特性为一体的丝绸博物馆。自2017年10月27日开放以来,已接待30万人次左右的参观、考察、研游学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师生的文化客厅、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丝绸行业的窗口平台、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产业工人的思政接待,自开放以来国内外多家媒体对丝绸博物馆做了大量报道。对于未来,葛馆长表示,将开展数字博物馆建设,打造网上虚拟丝博馆,成为博物馆界的IP。



5月30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傅雅琴教授以《蚕丝纤维与发展》为主题,系统阐述了茧丝的形成和物理特性,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丝绸作为浙江的骄傲,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700多年前的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就发现了浙江先民生产的丝线、丝带等织物。唐朝时期,浙江丝绸名扬天下,湖州丝绸更是被选为贡品,进一步巩固了浙江作为全国丝绸生产销售中心的地位。近现代以来,浙江通过引进机械巢丝技术,推动了丝绸生产的工业化进程。



下午,学员们来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美丽洲路1号的良渚博物院,领略了良渚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博物院的精心安排下,学员们分别参观了“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馆厅,深入了解了良渚文化的历史与特色。在参观过程中,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还为学员们提供了详细的讲解和互动体验环节,学员们通过佩戴AR眼镜观看文物相关的视频和介绍,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古代文明的魅力。参观结束后,学员们表示将把这次参观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良渚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6月1日上午,学员们来到小云龙蚕桑乐园考察参观。在园区经理金肖黎的带领下走进蚕桑乐园,参观了现代化蚕房、雅云蚕桑生态基地、科普教室等。该基地以桑树种植、桑蚕饲养为主业,兼顾蚕桑领域前端科研,现已获得“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行动示范基地”、“浙江省十三五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基地”称号。

近年来,云龙村以云龙记忆馆为核心,以雅云蚕桑生产示范基地、云龙蝶园、蚕俗文化园、研学中心等多个展馆为配套,将蚕产、蚕俗、蚕艺、蚕学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集蚕桑生产示范、蚕桑文化展示、蚕桑民俗展示、蚕桑非遗传承于一体的蚕桑生产文化体验区。

下午,项目团队来到万事利集团(老总部)参观学习和交流。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品牌展示厅及企业文化厅,深刻体会了万事利作为民族品牌逐渐崛起、走向世界的历程。

参观结束后,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以《数智赋能 锦绣未来》为主题开展讲座,重点分享了公司的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相关举措。










浙江理工大学《丝绸》杂志社社长李启正为万事利集团董事长李建华颁发授课导师聘书。




6月2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李建亮开展《民俗生活中的装饰艺术》讲座,为学员们讲解了装饰艺术内涵及其在设计上的运用。李教授从三部分介绍纹样:民间节日中的纹样、生活仪式中的纹样、传统纹样的创新,同时也指出,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号召同学们把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出独具特色、富于创造性的丝织品纹样。


下午,李教授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纹样创新设计》为题,阐述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设计师在花型设计方面的素养需要加强。在数智化背景下,纹样手绘因其独具的人文情怀应加倍重视,对于纹样的创新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美感上的自我满足,应坚持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的创新演绎,应善于利用智能化设计软件辅助设计,并形成包括灵感创意、结构排列、风格演绎、虚拟效果展示为一体的数字化设计路径。